组建一个乐队,成员们一起创作音乐,就像运行一个公司,也可以理解成合作伙伴的关系,每位成员都会有各自的股份。歌曲的词曲著作权归属,应由所有乐队成员以一种达成共识的方式来划分,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。最好以书面协议为主,口头信用承诺为辅,来作为归属依据
!
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基本概念
音乐作品(歌曲)的著作权(composition),通常属于词曲创作人(或人们)。即歌曲作品本身的歌词(lyrics)和旋律(melody)的版权。它仅涵盖歌词和旋律。作为词曲创作者这一角色,也只有歌曲的著作权能够产生经济利益。牢记这一点,下文将频繁举例涉及。
注意:编曲并不包括在其内。在国际上极为少数的情形下,鲜有欧洲国家(如德国)且只在少数电子类音乐风格的领域内,将编曲也算在作品本身版权的一部分。
理解:编曲只能算作歌曲创作的技术活。简单的过程,例如,升key,换调,由钢琴改编吉他伴奏,也都能算作编曲。故国际上普遍认为,编曲不能够构成音乐作品版权的一部分。
谈乐队歌曲著作权的归属
依据每个乐队不同的实际情况而定。常见主要可分为三种比较合情合理的模式。下面以一支五人乐队,包括主唱,吉他1,吉他2,贝斯,鼓手,来举例说明。
1)歌曲著作权,根据每一首歌实际参与(词和曲)创作过程的人员进行划分。参与该歌曲创作的成员所占版权的份额均等。署名体现形式:
例1歌曲:作词:主唱。
作曲:吉他1,吉他2。
编曲:乐队名。
演唱:乐队名。
例2歌曲:作词:主唱,鼓手。
作曲:主唱,吉他1,贝斯。
编曲:乐队名。
演唱:乐队名。
优点:能够产生经济利益的歌曲著作权,仅包括歌词和旋律。所以这种划分模式能够促动所有乐队成员参与词和曲的创作,这也是所有乐队成员(包括贝斯或鼓手)应该有的音乐专业素养。
疑问:如果歌曲著作权只包括作词和作曲,那么多人共同创作时,是否所有作词人共占50%,所有作曲人共占50%呢?
非也!完全不是这样。因为,作词和作曲两者合为一体时才能构成完成的音乐作品,所以不能拆开而论。
例1歌曲中:主唱,吉他1,吉他2,在没有书面协议明确规定著作权各自所占百分比%时,默认每人均占1/3。
例2歌曲中:主唱,鼓手,吉他1,贝斯,在没有书面协议明确规定著作权各自所占百分比%时,默认每人均占25%。即使主唱同时参与词和曲的创作,实际贡献最多,也只有25%。
其他例子:哪怕一首歌的作词人只有一位,作曲人共有11位,在没有书面协议明确规定著作权各自所占百分比%时,默认每人均占1/12。
2)歌曲著作权,和1)模式类似,根据每一首歌实际参与(词和曲)创作过程的人员进行划分。不同的是,参与该歌曲创作的成员所占归的版权份额,另行商定,并以书面形式记录每一首歌参与创作成员所占归属权的百分比%。
署名体现形式的例子同1)。稍有不同的是,仅在署名时,贡献大的人(所占份额%多的人)名字排在前。
多劳多得的分配模式,其实是最佳的。只要在具体%的分配上,参与创作成员只要做好沟通,合作也会是愉快的。
尤其,于对一些非专业或者不成熟的乐队,创作过程往往是这样的:
首先由吉他手创作吉他弦律,吉他节奏,和弦进程等,再由贝斯手和鼓手将自己的部分充实进去。然后由主唱听着整体的编曲伴奏,哼出主旋律和歌词。最终乐队再分别作整体和细节的调整。相信很多乐队都会有或多或少类似经历。
疑问:既然歌曲著作权包括歌词和旋律,那么严格意义上讲,乐队以上述过程进行创作时,著作权岂不是属于主唱一个人的?其他成员只能算编曲?
回答:既是肯定的,也是否定的。如果没有乐队其他成员的铺垫,一个啥也不会的主唱能哼出旋律,能写出歌词吗?当然不合理啦。
所以,此时乐队内部商定歌曲版权各成员所占的份额%,以及署名,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了。
3)歌曲著作权
不依据实际参与(词和曲)创作过程的人员进行划分。所有乐队成员共有,且占有份额每位成员均等。
署名体现形式:
作词:乐队名。作曲:乐队名。编曲:乐队名。演唱:乐队名。
优点:通常这样划分版权归属权的乐队,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稳固和信任,由于占有份额相同,版税收益(和衍生的收益)各成员也均等。大家真心不计较个人贡献的多与少,或许能够创造出成员之间和谐的氛围。
缺点:个人认为,这种模式相较于前两种是最差的方案。看似均等的版权划分,其实并不公平。尤其当,乐队歌曲的词曲主要创作贡献者为固定的一两位成员。长期下来容易养成乐队懒汉,不思进取,不提高个人音乐素养,不参与创作。同时也可能导致,主要创作者,缺乏创作和为团队贡献的动力,更有可能将自己优秀的创作藏为己用,以图个人发展。容易产生成员间扯皮,对于乐队的长期稳定发展而言,弊远远大于利。
以常见模式1)或2)来处理乐队创作版权归属的问题,即使乐队解散后,具体到每一首歌,版权归属也就非常分明了。